“這是公司新研發的TS40車銑復合柔性制造機床,別小看了這臺機器,它可是使用了桁架式機器人作業,將原料放進去后,通過計算機遠程控制,便可生產出需要的零部件,實現了24小時無人值守作業。”4月8日,在
魯南機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鶴指著一臺大型機床向記者介紹。
作為滕州市機械機床行業的,自去年起,魯機公司便開始研發智能制造產品。據李鶴介紹,當前中低端產品占據市場主力,數控機床仍是短板。在市場需求行將飽和的情形下,融入互聯網思維,研發數控產品,是企業搶占市場*的手段。
“基于此,我們還成功研發了與TS40具有同一概念的其他兩項產品。這三項產品剛投入市場,便接到了大批來自歐美的訂單。”李鶴說。
滕州市經信局機電辦主任張雷對機械機床行業借力互聯網發展十分看好。據他介紹,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數控機床行業也需要逐漸調整結構,實現轉型升級。“我市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必須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提高工藝水平,推進智能制造,這才能提振發展信心。魯機公司的‘智能機器人’產品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他說。
機械機床企業擁有“機器人”,在我市并非僅魯機公司一家。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威達重工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精密機床的研發、生產和檢測。特別是去年,該公司將獲得的3000萬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補貼經費,用于智慧工廠、智能制造、個性化服務的研究,加快融入“互聯網+”步伐。
“去年我們研發的遠程監控、檢測維修系統受到了客戶好評。客戶購機后,如果發生故障,我們不再派人到現場維修,只需根據網絡平臺數據,便可檢測出原因。此外,客戶也可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掌握機床狀況,既節省了我們的費用,又為客戶爭取了利益。”公司副總張延嶺說。
“‘互聯網+’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關鍵是對生產要素配置的優化和集成,需要扎實的基礎做保障。”張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一些擔憂。他說,就全市機械機床產業發展現狀看,雖然部分骨干企業已與互聯網進行了嘗試性融合,但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局限,還有些中小企業處在徘徊階段,有的則僅靠網絡營銷這一單一的形式與網絡接軌,“信息孤島”依然存在。
“實現‘兩化’融合,設備需要改造,管理制度、運營模式等都要重新制定,這對
魯南機床來說是一次重構。”張雷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引導機床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申請專項資金,實現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產業結構向中方向調整。(轉載來源于:滕州日報社)